您的位置: 首页 >角斜文联>角斜古今>详细内容

角斜古今

吴盐胜雪角斜场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27 14:22:28 浏览次数: 【字体:

宋周邦彦词《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吴盐,唐宋诗词中淮盐美称。淮盐色白粒细,皎如吴地新雪,以草堰、小海、丁溪、何垛、东台、梁垛、安丰、富安、角斜、栟茶等淮南中十场所产者为上品,朝野重之。

淮南中十场之角斜场,约在晚唐至宋初建成,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乃《宋会要》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七日,淮东提盐吴献条呈《减并诸场奏议》所举,即列有栟茶、角斜等场,与掘港、丰利等场同为催煎场,并说明均为兵火之前的旧场,则北宋初年乃至晚唐即有角斜场之建置存在。五代曾称为角斜亭,后升亭为场。

宋以前南黄海长江入海口北侧,有一道新月形海湾,地理学上称之为李堡角斜湾。海湾西至今东台市富安镇,东至今海安滨海新区原老坝港镇。北宋天圣五年,范仲淹督修捍海堰,即沿此海湾而筑。明代李堡东北地区逐渐海退成陆,形成今天东台市唐洋、新街等镇区。但角斜场沿海潮间带却一直未淤涨。至清嘉庆年间,官修东台县志舆图上仍标有角斜湾之名。角斜之得名,即因其地似一块尖角斜伸楔入海中。此一独特地貌形成原因乃为古扬泰沙岗之余脉延伸至此,且为长江北支流之夹江北岸,在今如东县境内扶海洲未与内陆涨连之前,长江北支流即从此地经小洋口(今如东县洋口镇)注流入海。清嘉庆《两淮盐法志》本场图说:“其地广为里者十,袤为里者二十二,椭而修,如一角然,故名。”

角斜场为催煎场,即海盐生产基地。唐宋时期,上属海陵监。明清以降,长期隶属两淮都转运使司泰州分司。角斜场署在今老坝港滨海新区原旧场乡政府所在地旧场村(今建场村)。清雍正二年,海潮破堤倒灌,角斜场署西迁至费家滩(亦称富家滩),即今之滨海新区原角斜镇政府所在地。水退之后,盐场恢复生产。清乾隆三年,场大使黄三俊将角斜场署回迁原址,但原址改称旧场,而费家滩则因角斜场署曾暂驻十几年而改称角斜至今。2011年10月,原角斜镇与老坝港镇行政区划合并,成立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角斜镇政府设于原老坝港镇政府所在地,可谓恢复历史,实至名归。

角斜场与淮南各盐场生产方式相同,主要采用煎煮法制盐。汉以后,为了防止烧盐灶民偷烧私盐,使用官铸官给的盘铁。每副盘铁分为四角,每角又分为若干块,分户保管,即每户各执一块四边形铁块,煮盐师将每户铁块用铁栓连接拼合在一起,始成一副巨型铁盘,在铁盘上煎煮卤水为盐。唐代废盘铁,改用又高又大的铁锅,每灶有亭户若干,轮流煎煮,称为团煎或团煮。明代万历后改大铁锅为方便使用的小型铁鐅,类似浅平大锅,直径一米,深约七厘米。以土垡砌灶,四面火门,柴草烧火。每灶两锅,先以大锅烧熬海水为卤,复将盐卤在鐅内煎煮为盐。煮盐之草来自海滨草荡,“荡为草原,草为盐母”。场署将沿海滩涂草荡划为与海岸线垂直的若干长条块,称为“总”,出租给盐户割晒煎盐。草种以红茅草、芦柴为主。明末清初安丰布衣诗人吴嘉纪诗记盐工之苦:“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小舍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鹜釜中煮。”

海陵监规定每个灶丁每年必须完成正盐三十五石。正盐一石,合平盐三石。平盐一石,约50斤,即年约5255斤。称为丁额盐或正额盐。

盐以青白色为正色。淮南中十场“盐白如雪”,细如散粉,为盐中上品,优于颗粒呈结晶状的淮北晒盐。

角斜盐场沿范公堤外侧分布,南至四十总以东(今如东县栟茶镇姜埭村),西北至今角斜镇大码头东北(今东台市新街镇沿海村区域),东至野鸭荡、吴家墩一线滩涂地带。这一地区,至今老人们仍称之为“灶里”,去此地称之为“下灶”。宋盐法规定每场十灶,每灶二十户。据明万历《泰州志》乡都目记载:“角斜场一里”。按明代州县基层乡都组织,一里为一百一十户,角斜场灶户约在百余户,与富安等场相类。

角斜场曾经走出过不少名臣,北宋户部侍郎彭思永曾监泰州角斜场,南宋赠金紫光禄大夫姜浩也曾监泰州角斜场。明角斜场大使张耀曾官至布政使。清代角斜场大使闵廷楷则为政多善举,深得民心。晚清两江总督左宗棠曾亲自坐船从海安、丁所、沿口至栟茶视察盐务堤防,下令在栟茶、角斜、李堡等处重修范公堤和潮墩。

角斜场盐业生产延续时间逾千年至民国时期仍存,但灶户渐减。民国元年,撤两淮盐运司,设两淮盐务管理局于扬州,下设泰属盐务总场,淮南中十场并为五场,角斜场与栟茶场合并为栟角场。民国二十年(1931),栟角场并入如皋县丰掘场。民国三十四年(1945),栟茶场划属如东县,角斜场仍属东台县。1949年,角斜场以范公堤为界成立旧场乡,划属如东县。1959年初,旧场人民公社划属海安县。

1959年,海安县政府动员近两万民工在原角斜场范公堤倒口子(原老坝港镇通海桥西)至姜埭东(今如东县栟茶镇姜埭村)范公堤外围海筑堤,建设海安盐场。历时年余,围垦铺垫盐场一万三千亩,在野鸭荡西建纳潮闸一座,全面恢复角斜场盐业生产。盐场生产工艺放弃角斜场沿用千年的煎煮法,换用纳潮进池板晒法,适宜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产量很高,但质量却远不及煎煮法所产细盐。

海安盐场指挥部驻于范公堤西侧(原东风农技校校址人坝头),面东砖墙上画有巨幅宣传画《多产盐、产好盐》。

海安盐场生产近两年后,因新开北凌河,河道从盐场穿过,盐场报废。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在原盐场旧址建立海安县蚕种场,大面积栽种湖桑,真正成了“沧海桑田”。灶火燃烧了千年的淮南中十场之一角斜场至此掀过了历史一页。

二十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海安县政府先后两次大规模围海垦殖,新增土地资源数百平方公里。老坝港滨海新区建立之后,千年斥卤之地瞬间脱胎换骨,一跃成为海安全新的发展增长源,家具石材纺织等工业集群迅速聚合,与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紫菜加工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一座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已显雏形。

相较于白色的淮盐文化与蓝色的海洋文化,角斜场的红色文化其实更为彰显。1940年新四军东进,建立苏中抗日革命根据地之后,角斜场便成为中共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军区机关从三仓至栟茶之间的核心常驻地之一。1941年4月10日,在苏中抗日斗争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新四军第一师直属干部会议在角斜场召开,苏中区党委书记、新四军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作《由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的一些问题》的报告。会议决定了对敌游击斗争的战略方针,主力部队地方化,苏中地区如漫天野火遍地燃烧的“反清乡、反扫荡”游击战争由此揭开序幕,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苏中军区、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苏中报社等机关单位也常驻角斜场,一大批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投身革命的著名作家、画家、音乐家、记者、编辑云集于角斜场上真殿古庙内外,大量歌颂与激励革命战士英勇抗战意志的文艺作品在这里写作、谱曲、绘画、出版!其中一些优秀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一直传唱至今。

1946年8月,华中野战军司令部驻角斜场,粟裕司令在角斜场签署苏中战役第五战《攻击丁堰、林梓之敌的作战命令》,战绩辉煌的苏中七战七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起点。

出生于角斜场虾港桥(今顾陶村),曾一时称雄海上的孙尔富,接受新四军收编,任新四军苏中海防团二团团长,使苏中海防团战斗力迅速强大,成为威震东海的我军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1949年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苏中海防团成为华东军区海军的主要构成。诞生于南黄海之滨的苏中海防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先驱。

组建于抗战期间的角斜民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数次大小战斗、支前参军,血染成旗!新中国成立后,劳武结合,战旗更红,被南京军区命名为“红旗民兵团”。

角斜场还有一种鲜明的颜色,那就是蔚蓝海洋。从二十世纪50年代十几条木帆船起家组建的渔业大队到成立海洋渔业公社,再至新建老坝港镇,从近海远洋渔业捕捞到特种水产与紫菜养殖加工,至今仍然是角斜场主要产业的半壁江山。

今之视昔,逾千年吴盐胜雪角斜场,近百年猎猎旗红角斜场,亘古久远天蓝蓝海蓝蓝之角斜场。设想后之视今呢?应是云蒸霞蔚、五彩斑斓之新时代角斜场!(文/张贵驰)

f6a50ec5d23a4a0eb7399f7815280a84.jpg

终审:myl49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