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角斜文联>角斜古今>详细内容

角斜古今

角斜版“沂蒙颂”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27 14:27:2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个故事,梗概是:一个叫明德英的女孩,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两岁的时候,害了一场大病,使她终身变成了哑巴!1941年的冬天,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扎在沂南南牧马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负了重伤,被明德英发现并被她机智勇敢地救下,为他包扎伤口。伤员失血过多,根本没有什么输血条件,伤员处于昏迷状态,周围又没有水源,时时有牺牲的危险!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奶水救活了伤员——一个哑巴少妇的行为,深深打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中国人,成为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后来,我看过“沂蒙颂”的小说、歌剧、舞剧,所以,至今对这个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个流芳百世的经典!

1965—1972年任海安县角斜公社党委书记、角斜“红旗民兵团”政委的蔡元祥老,用他亲身的经历、准确的记忆,告诉我们当年角斜人民和角斜民兵与解放军共同谱写的新时期的“沂蒙颂”,着实让我鼻子发酸,心灵颤动!

1966年9月,江苏省军区六五三六部队千余官兵,拉练到角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四个月。蔡元祥同志做了如下的统计:近四个月,部队帮助群众治病一千多人,帮助困难群众三百多户,帮助小型分散就地训练民兵五千多人次,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两万多工日,为民扶老携幼理发二千六百多人次……而群众为军人洗衣洗被,缝补衣衫,无法计算!

这支部队离开角斜的那天早上,大雪纷飞,道路弥漫,部队由几个方向多路出发,徒步行军。大雪阻挡不了数千群众和民兵送别亲人解放军,个个为亲人的离开而哭泣不止;而有一千多民兵和群众硬要冒雪送行部队,解放军官兵做了很多劝阻工作也阻挡不了,送行几里、十几里、几十里的都有。其中,王墩大队民兵、群众,男女老少一百多人,不管官兵怎么劝阻,也要把解放军送到李堡镇上船。

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你们从红色电影、电视中见过,妇女、女民兵,对着在豆子大昏黄跳动的灯光下,为我们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徒手做军鞋的镜头,而一样的镜头真实地出现在角斜的王墩大队——几个女民兵一定要赶在部队离开前再做一双军鞋送给住宿在她们家的军人,几乎一夜没睡!现在,这部分军人要在李堡上船了,三五个熬红了双眼的女民兵把布鞋举在头顶,挤出哭声一片的人群,寻找她们各自要送的对象,嘴里连声喊到:“小**,这是我送你的鞋子,你一定要接过去、接过去……”——我请你们把她们搬上今天的荧屏、银幕,好吗?

“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最后的分别到了!军民双方都哭成泪人儿,李堡镇上赶来的民众,也和军民一起流泪惜别!

民兵、群众,何止送布鞋呢,送煮鸡蛋、送馒头干、送烧饼等等,无法计算。部队当然要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啊,可是一家一户私人送的,无法计算!

这支部队,长驱数百公里返回南京驻地。到达扬州时,部队领导以全体官兵的名义向角斜公社党委和角斜红旗民兵团以及全体角斜人民发来感谢电。蔡书记通过有线广播,向角斜全体群众和民兵连续广播多天、多遍。角斜人民一次次聆听这支解放军的感谢电,热泪潸潸而下!部队到南京驻地后,与住户相当长时间保持通信联系……数百里之遥,割不断军民鱼水之情。

这又一曲“沂蒙颂”,正如蔡元祥老所说,足以感动上帝!它永远鼓舞着一代一代角斜民兵和群众,继承光荣的传统,继续谱唱“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胜利凯歌。

(作者钱永龙,海安人,退休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全国微型文学研究会会员,海安市作协理事。)


终审:myl49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